
保山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始于清朝末期,清朝末期板桥怀宝银楼(四宝斋前身),从石屏重金聘请来一位王姓银匠,王银匠因感激知遇之恩,遂将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传授予怀宝银楼的万姓人家。到1966年,第二代传人万怀林,因当时破四旧等原因,成为批斗对象,不能再做手艺,万怀林唯恐手艺失传,偷偷将乌铜走银制作技艺教给了妻子金老伍。待形势好转之后,金老伍又将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传予了他们的儿子万光红。至此,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就这样被万光红继续传承下去。
传承现状
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传统铜制工艺品,它的制作工艺已濒临灭绝。为更好传承发展乌铜走银工艺,金永才在昆明市官渡古镇创办了乌铜走银传习馆,集制作、展示、传承、销售为一体,招收学徒传授乌铜走银技艺。2010年8月,昆明官渡古镇内的“乌铜走银传习馆”正式开课收徒,由云南省文化厅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永才开班授课。2014年6月,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乌铜走银分会在官渡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还选举了金永才为会长,袁昆林、李丛仲为副会长,丁大为为秘书长。

“书荒”的时候,偶然读到《蒋勋说唐诗》,“发现诗词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晦涩,而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很多妙趣。”就这么被领进了门,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越读越多。
在第一季节目播出后不久,央视邀请陈更回顾诗词大会,镜头前,她说:“我们在日常必需的东西之外,还要有一点儿无用的东西和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赏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诗词就是我们不求解渴的酒,不求饱的点心。”
那天,她引用了陶弘景的诗表达这种心情:问我何所有,山中唯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发表评论